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大家好,我是DanStone,也可以叫我“石頭哥”。我本人從2019年4月開始玩DL,之前沒有遊戲王經驗。2020年1月31日第一次參加民間比賽,3月初加入戰隊。之後較長一段時間只打過個人正式賽和戰隊練習賽/友誼賽。11月第一次跟隊友組織參加RW戰隊賽。這段時間遊戲觀和比賽觀也在逐漸變化。本文跟大家分享一下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。

關於“戰隊”的概念

“戰隊”這個概念從狹義到廣義可以有好幾個範疇。狹義的戰隊就是爲了聯盟戰隊賽而生的,一般對每個成員都有較高的要求。一個戰隊可能就幾人到十幾人,成言可能來自不同國家,母語也不一樣。如果聯盟賽事不再舉辦,或者戰隊不再參加賽事,戰隊就會解散。DL現在比較有名而且高端的的戰隊賽有Clan Wars(CW)和Team Wars(TW)。此外還有日本的R-Wars(RW)和Duel Frontier(DF)。

一般中文語境下的“戰隊”,更多是指廣義上的,用“社群”(或叫“社區”,Community)可能更合適。討論DL的QQ群和Line群非常多,有的有進入門檻,有的沒有。有進入門檻的一般就把自己叫“戰隊”。雖然跟正式賽會有較大不同,社群戰隊也會有隊內練習賽,戰隊間會有友誼賽形式的“戰隊賽”。這些通常會有不允許多隊等管理方式。廣義的戰隊人數可以很多。有的QQ群本來沒有進入門檻,後來有人覺得別人搞了那麼多戰隊,自己也想搞一個,就以現有的大群爲基礎再拉一個有門檻的小群,也稱之爲戰隊。

當然,一個網站、論壇,也可以叫社群。網站類可以算“公開社群”(比如決鬥鏈接中文網),戰隊就是“內部社群”。有些地區可能沒有內部社群,成員要麼在戰隊交流,要麼就在公開社群。
社群和戰隊可以有很高的相關性。通常一個聯賽的戰隊是某個社群的子集。但互相交叉的情況也很常見。比如說CW裏選手A在戰隊1,TW裏可能選手A就在戰隊2,成爲戰隊1的對手。據我所知,有位玩家,目前在6個戰隊,打8個聯賽,但並未加入任何一個內部社群。
不時有人問“XX不是YY戰隊的嗎?怎麼跑到ZZ了?”知道戰隊和社群的概念就好理解了。

下文如無特別說明,用“社群”一詞指代內部社群(也就是一般中文語境裏的“戰隊”),“戰隊”一詞指某個聯賽的出賽隊。平時大家說的“隊長”在本文叫“社群長”。社群長是非戰鬥的情況相對多點,但戰隊隊長一般本人是主要戰力之一。

戰隊賽和個人賽的獎金

個人時間是有限的,多打戰隊賽還是個人賽呢?這可以從幾個方面考慮。

在獎金方面,戰隊賽的性價比是遠比不上個人賽的。

有很多個人賽是免費報名並且有獎金的。獎金在20到50美元(大約2000到5000日元的量級,下同)的比賽很多。過百美元或過萬日圓的比賽也不時會有。
而我所知的免費報名的個人賽裏總獎金最高的有15萬日圓,只需要在415人淘汰賽中打敗8到9人就能拿到7萬日圓冠軍獎金,再打敗主辦可獲得額外3萬日圓。冠軍最高10萬日圓。一個平均水平的選手只要參賽就有約300日元的獎金期望。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雖然CW和TW的總獎金在5000美元量級,但請注意兩個重要區別。不能單純比單次賽事的總獎金,還要考慮投入。

第一個是戰隊賽的賽程很長,全程打下來很累。中途要一直跟上環境,這方面的花銷可能不小,而且事前不容易準確估計。
第二個是這個量級的獎金其實就是從戰隊賽報名費來的。戰隊賽發獎相當於參賽隊之間的橫向移動,額外贊助很少或沒有。也就是說,一個平均水平的戰隊,參賽的期望收益約爲零
之前RW的前身R League聽說是免費報名且有獎金的(不完全確定)。最近的RW、DF和TCL都是免費報名並且也沒有獎金的。5D’s杯免費報名並且有5萬日元獎金。

所以很明顯,在參賽收益上
戰隊賽<個人賽(<代打)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但爲什麼還是很多人喜歡打戰隊賽?因爲他們覺得在樂趣上
戰隊賽>個人賽(>代打)

戰隊賽的形式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戰隊賽的具體形式很多,但作爲單局1v1的遊戲,DL的戰隊賽基本結構無非兩種:

車輪戰*(注,見文末)(對應日語:勝ち抜き)
配對戰(對應日語:星取り/マッチング(Matching))

車輪戰在同一時間只會有一場決鬥,勝方的選手和牌組留在桌上,負方更換選手或牌組或選擇復讀。直到一方的牌組/命數用盡爲止。
配對戰是雙方同樣數量的選手在各桌同時開始決鬥,獲勝數量多的一隊獲得一輪勝利。一般會進行3輪,每輪勝方要固定之前的選手和桌次,負方可以選擇針對,包括上替補選手。桌內通常也是Bo3。

TW採用的是5人雙牌組2次復讀機會的車輪戰。
CW採用的是5人+1替補的配對戰,桌內備牌制Bo3。大輪打3輪。季後賽有殲滅戰(Last Man Standing),即3:2和4:1不會馬上贏得一輪,剩下的人要繼續配對至一方5人全被打敗。

下面是我知道的大部分戰隊賽(全名處包含discord鏈接):
(從discord批量截下來的是根金箍棒。爲了排版好看就守備表示了。)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戰隊聯盟 簡稱 基本形式 每戰人數 每人牌組 輪數 隊伍人數上限 常規賽賽程 賽制補充說明 主辦地區 最近參賽隊伍數 報名費 最後活躍
Clan Wars CW 配對戰 5+1 1+side 桌內Bo3,輪次Bo3 15 10周瑞士輪 季後賽有殲滅戰 歐美 48 150美元 當前S7常規賽
Team Wars TW 車輪戰 5 2 2次復讀,搶10 15 7周分組循環

再匹配3

復讀則放棄第二牌組,

每人固定2

歐美 32 150美元 當前S9常規賽
R Wars RW 車輪戰 6 1 1次復讀續命,搶7 城市區7周分組循環

衛星區7周瑞士輪

復讀等於加一命 日本 32+40 0 S2剛結束,與DF交替
Durl Frontier DF 車輪戰 3 2 1次復讀,搶6 10 5周分組循環

再分組2

雙牌組復讀類似TW,下同 日本 60(上限) 0 S2預計在4月中開賽
5D’s Cup 車輪戰 5 1 無復讀,搶5 7 7周瑞士輪 日本 84 0 41日常規賽開賽
Top Clan League TCL 車輪戰 5 1 1次復讀續命,搶6 15 5周分組循環

再分組約3

台灣 8+4(估計) 0 S2預計在5月中開賽
War Phase WP 車輪戰 5 2 2次復讀,搶10 15 8周瑞士輪 西方 22 50美元 當前S5季後賽,S6報名
Friends League (葡:Liga Friends) LF 配對戰 5+1 1+side 桌內Bo3,輪次Bo3 15 7周分組循環 無殲滅戰,配對戰下同 南美 32 25美元 當前S9季後賽,S10報名
The Undergound UG 車輪戰 3 2 桌內征服制,按人搶3 6 7周分組循環 以人計算命而不是牌組數,2-1勝利後下一人還是Bo3 西方 32 20美元 當前S3常規賽
Tri-Links Tactics TLT 配對戰 3 1+side 桌內Bo3,一輪勝負 6 3周分組循環? 主牌組共用卡表,side不限 西方 16 50美元 當前S1常規賽
The Real Ultimate Special Team T.R.U.S.T 配對戰 5+1 1+side 桌內Bo3,輪次Bo3 10 5周循環賽? 印尼 6 邀請制? 當前4週年常規賽
Liga Elite Latina LEL 配對戰 5+1 1+side 桌內Bo3,輪次Bo3 15 7周瑞士輪 西方 22 50美元 今年220S4總決賽
GUERRA DE CLÃO BRASIL GCB 車輪戰 5 2 2次復讀,搶10 15 7周分組循環 巴西 32 BRL 150 今年初S2報名後沒動靜
CBDL 車輪戰 5 2 2次復讀,搶10 7周分組循環 南美 32 暫時不會有下一季

站长留言:本表已制作成在线云文档,点击查看>>>

(在我認識的華語玩家裏,有點亮上表9行的。)

哪種賽制更好?見仁見智。不過我個人更喜歡車輪戰。原因是:
同一時間只有一場決鬥,所有隊員都可以一起觀看和討論。當然每場決鬥也都能被播到。
無備牌讓更多類型的牌有發揮空間。配對戰雖然理論上桌內Bo3可以是備牌制,也可以是雙牌組車輪制或征服制,但實際的戰隊賽幾乎都是備牌制。

另外,日本隊間廣泛採用的一種輕量級配對戰練習賽是這樣的:
5人自由牌組Bo3配對戰。分成上下半場,上半場2人,下半場3人。
分上下半場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配對戰不便觀戰的不足,上下半場的選手之間可以互相觀戰。

參加戰隊賽還是個人賽?

個人賽是一個人在戰鬥,戰隊賽是一個團隊在戰鬥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,大家可以連語音和分享屏幕,可以實時交流和互相提醒怎麼打,可以取長補短。

雖然戰隊賽通常一周一戰,CW和TW這樣的環球比賽通常集中在周末,但每場比賽的準備都是用一整個星期去完成的。有人會收集對手隊過往數據,推測陣型。有人會進行針對性練習。隊長可能夢裏還在想陣型。一切都是爲了在正賽時能打得更好。

打過戰隊賽和個人賽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路歷程:個人賽時盡情可以玩自己想玩的牌,戰隊賽時就要更重視強度和跟隊友的配合。個人賽時失誤了就失誤了,戰隊賽時失誤了就會很難受。有這樣的感受正說明戰隊賽能培養人的集體榮譽感和合作精神。這是個人賽不能代替的,而且團隊練習賽也不能代替正賽。

長遠來說,一個網絡對戰遊戲早晚會停服,人也早晚會打不動高強度的遊戲,或者在那之前就退坑了。在那之後,留給自己最美好的回憶很可能是某幾次跟隊友一起戰鬥的戰隊賽,而不是個人賽。
打個比方,參加戰隊賽就像日漫裏經常出現的中學運動社團(某種程度確實是現實的縮影)。雖然大多數人不會成爲職業運動員,但是他們和家長都覺得在一段時間爲一件事努力,對人的成長很有幫助。至於具體是什麼事情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。傳統體育運動也好,遊戲戰隊賽也好,能培養人的毅力和團隊合作精神。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所以,如果我們看到有玩家個人賽參加得越來越少,可能是他的重心轉到戰隊賽了,在享受更有趣的遊戲方式。即使個人賽有獎金,也可能爲了隊內練習而犧牲。

當然不是說不要打個人賽。個人賽依然是很好的練習平台,更可以用來給戰隊賽練手。退一步來說,個人賽裏也有信息戰。如果自己下一輪的對手剛淘汰了一個人,而這個人正好是自己的隊友的話,自然能獲得更多有利的信息。在這個意義上也是戰隊選手有優勢。

怎樣加入戰隊/社群和參加戰隊賽?

理解了第一個標題的讀者應該能明白,本文的“加戰隊”不同於通常中語境下的含義。通常語境下的“加戰隊”相當於本文的“加社群”。兩者有關聯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。

加戰隊的方法:
1. 自創永遠是終極方案。
2. 如果自己有能力,想加入現有戰隊,通過認識自己又了解自己才能的人介紹也是最便捷的方式。
3. 如果自己是新人,一般的流程就是通過“考核”加入一個內部社群。通常社群之間不時會有友誼賽,社群內也有隊內賽。這些比賽可能優先給新人報名。參加幾次表現優異後,就有機會進入戰隊參加正賽。
4. 原本互相不認識的情況下,有沒有跳過社群直接進戰隊打正賽的方法?有。就像上面這條,各社群會發佈招新信息,在各個戰隊賽的discord頻道,同樣有給戰隊和選手交流的自由市場。戰隊會在looking-for-members這樣的頻道發佈招聘信息,對成員的要求可能也比社群更具體,比如能玩多少副牌,哪些時間能練習和打比賽等。選手可以在looking-for-team這樣的頻道發佈關於自己的信息,等戰隊來練習,也可以主動聯繫有需求的戰隊。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如果自己作爲新人,之前沒有戰隊賽經歷,而能在個人賽或KC杯取得好成績,當然能給招聘添磚加瓦。如果戰隊本身有以自己名義舉辦的比賽,參加這樣的比賽並取得上位,自然更能被這個戰隊注意到。

怎樣獲取信息?

其實3和4的區別不是絕對的。除了技術上的差異,或許跟文化也有關。據我所知,大中華和日本有比較明顯的內部社群。至於西方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介於戰隊和外部社群之間的內部社群。以下是這些社群可能發佈招新的地方:

大陸:決鬥鏈接中文網、微信公衆號查理大講堂、百度貼吧、各社群成員直播(一般在直播間會有招新群號)
台灣:推特、巴哈姆特論壇
香港:除推特外,我覺得應該還有,但是不熟悉,歡迎懂哥補充。
日本:推特、無所屬杯

特別提一下日本的無所屬杯。這是個給戰隊招新的大型比賽,不定期舉辦,通常可能緊跟在KC杯後。以下是

最新一期的鏈接(點擊進入)
無所屬杯Discord鏈接(點擊進入)

參加者可以寫下自我介紹和希望加入的社群類型。然後參加這個比賽,只有瑞士輪沒有淘汰賽。
賽後社群會根據選手成績和意願來聯絡。以下是最近一期在無所屬杯裏招人的社群: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大陸和台灣的社群一般少則大幾十人,多則上百甚至更多。而日本社群通常就十多人,一般不超過30人。

(RW和DF是同一群主辦交替舉辦的聯賽。RW的戰隊通常是社群內出,與社群同名。而DF的戰隊較多日本跨社群組合,戰隊名也另起。上屆DF還有一個日本和台灣的女子隊。可能是因爲RW不限人數,而DF限人數,並且每次出場人數也少一半,令參加DF的戰隊更多樣化。)

一個華語社群有哪些人,通常不會對外明確公佈,甚至人多了會連社群自己內部都記不全。(不過日本社群好像這方面的記錄會準確些。)如果一個人名義上在社群,但長期不活躍,身份認同上就會逐漸模糊。就算有人明確退出或轉了社群,社群一般也不太會聲張,外人可能要過好一段時間才知道。
一個戰隊有哪些人基本是明確的。大多數戰隊賽都有人數限制。戰隊賽的名單都會公示,中途成員增刪也都會有記錄。不活躍的成員通常很快會被隊長刪除。經常看戰隊賽discord,就能掌握哪些人在哪些戰隊的信息。

怎樣選擇社群/戰隊?

如果自己加社群的目標就是打戰隊賽,就要看這個社群是怎麼安排參加各種戰隊賽的。就像之前我的一篇文章講到的個人賽那樣,報名費和獎金也大致跟戰隊賽的認真程度和殘酷程度正相關。
至少對免費參加的戰隊賽來說,一個社群大可以多參加,對不同聯賽給予不同的隊內定位,給更多的人鍛鍊的機會。有時同一個社群會在一個聯賽出多個分隊,也是爲了給更多人上場的機會。但也不是越多越好,多了也有顧不過來的情況。所以要找到適合的平衡點。

如果自己暫時不想打戰隊賽,只是希望有一群人討論遊戲,不時也參加個人賽。本文的原則也同樣適用。

戰隊以戰力爲本,而社群以人爲本。

對純戰隊來說,是短期合作關係,獲取勝利爲優先考慮,因爲本來戰隊的存續期就是一個聯賽賽季。下一屆有沒有是未知數,就算有,原隊友不想打或想跟其他人組隊的情況也更多。
華人的文化習慣先有社群。對社群來說,是更長期的磨合。社群成員之間是更廣義上的互相合作、共同進步的關係。也更可能有機會發展成爲現實的朋友。按現在活躍玩家的年齡段來看,說不定自己社群裏就有五年十年後的創業合作伙伴?

雖然表面上戰隊是社群中的精英,但從長期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角度來講,社群的標準其實比戰隊還高。

因此在選擇社群時我會建議把目光放遠一點,不僅看一個團體的硬實力,也要看其軟實力。不僅看比賽成績,也看團體裏人與人是怎麼相處的。還有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、戰隊賽排兵佈陣能力(單打打不過強隊隊員,卻有可能在戰隊賽打過強隊)等。

另外,在選擇自己要加入的團體時,思路其實不用侷限於自己所在的地區。

據我了解,DL活躍玩家裏有過境外留學或工作經歷的人不在少數。長期在境外,要申請學校或工作,要辦理簽證,有的要一定財力,要面對陌生的文化,相信大家都是克服了不少困難才能最終出去的。
但也許因爲太思鄉了?在海外的不少人,在網絡社交方面也許都選擇了“雲回國”。主要的聯繫對象還是在本地的朋友,而不是選擇融入當地的社區。

現在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,在一地長大,目前也在這地生活的人,爲什麼不能在網絡社交上“雲出境”呢?加入一個外地社群,是不是能有“雲移民”的體驗,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原本不容易接觸到的信息?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早在一年前,陸台之間就有零星的入另一邊社群的個例。至於台日之間,交流其實一直不少。最近我也知道有位大陸玩家單加了一個日本社群,以英語爲主要交流語言,成爲該社群第一個外國人。
而在戰隊的意義上,胃口大的玩家不滿足於社群組織的戰隊賽,單加別的戰隊去打比賽的情況就更多了。有位大陸玩家受邀參加一個戰隊,建隊時只有他一位華人,其他人都是西方人。
所以說思路打開後潛在的選擇就會多不少。如果有什麼交流困難就去學習和克服,這其實就是遊戲玩不懂便去學習的延伸。

總結

上文總共約五千字,從戰隊的概念講起,講到戰隊賽的形式,與個人賽的比較,最後是怎樣獲取信息和選擇並加入團體。可能有讀者要脫口而出:


“石頭哥你到底想說啥?那你倒是介紹個戰隊啊?!”

戰隊和聯賽的那些事

抱歉,本文不推薦任何特定的社群或戰隊。團體和人之間是複雜的雙向選擇和磨合的關係。作者自己的團體也未必適合大部分讀者。

本文討論的大都是開放性問題,沒有標準答案,只給一些啓發式討論。

最後引用一個開放性問題結尾:

忒修斯之船(英語:ship of Theseus),亦稱忒修斯悖論——忒修斯與雅典的年輕人們自克里特島歸還時所搭的30槳船被雅典的人留下來做為紀念碑,隨着時間過去;木材也逐漸腐朽,而雅典的人便會更換新的木頭來替代。最後,該船的每根木頭都被換過了;因此,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就開始問著:「這艘船還是原本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嗎?如果是,但它已經沒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頭了;如果不是,那它是從什麼時候不是的?」

一個社群/戰隊,如果人員逐漸更替,直到已經沒有任何一位創始(或早期)成員了,那它還是原來那個社群/戰隊嗎?

祝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團體,各團體找到適合自己的人。

——–

大陸社群間可能把“車輪戰”用作特指,指這樣的戰隊友誼賽:
每隊出同樣數量的人,具體人數由當時報名人數靈活確定。每人一副牌,賽前交換選手名單和牌組主題。在桌上的勝方牌不能變,但負方派下一位上場時可以加針對牌。

本文裏的“車輪戰”是泛指,每人不一定只有一副牌。

另外,正賽開賽前雙方會交換選手名單,但不會交換牌組主題。牌組需要在開賽前確定,不能隨意加針對牌(除非是自由牌組比賽)。即使是正賽形式的練習賽,不用嚴格到賽前把牌組交給主辦,也需要在賽前固定牌組。我個人的建議是友誼賽都按正賽的習慣來。

8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1. 垒浮云

    资瓷一个!

  2. 时光流韵

    “據我所知,有位玩家,目前在6個戰隊,打8個聯賽,但並未加入任何一個內部社群。” 请问这个玩家是谁?

  3. DGBJCL

    好文支持,石头哥是台湾人吗?

  4. 午夜钢琴师

    大佬分析介绍的很到位,辛苦了

  5. 梦随乡兮

    石头哥辛苦,本文已加入菜单。?